笔趣阁 > 回到大宋做农民 > 第一百五十七章:年终福利

第一百五十七章:年终福利

笔趣阁 www.bqg6.com,最快更新回到大宋做农民 !

    一行人没走多远,就看见醉天仙酒楼的马车,一个中年车夫赶着骡车,一个小个子坐在车厢里,原来这小个子正是武大郎,武大郎看见朱明远远的就让车夫停车,对朱明道:“可是朱团练。”

    原本酒楼给掌柜级别的是配备马匹的,可是这武大郎个头小了点,骑马不方便,如同一个小猴子蹲在马上,考虑到实际情况就给武大郎配个骡车,只是车夫的费用要武大郎自己支付。

    朱明一看,不是别人,正是武大郎啊,朱明道:“正是我啊,大朗啊,这大冷的天你做什么去?”

    武大郎道:“多亏团练眷顾,醉天仙的大老板给我安排了个事情,负责大郎光棍鸡店。如今这店生意火爆,已经开了好几家店了。我这是去阳谷县,那里人特别爱吃鸡,开了两家店都生意火爆,我这次过去就是开阳谷县的第三家店的。”

    朱明道:“现在天寒地冻的,赶路不容易,路上一定多多注意身体啊。”

    武大郎道:“团练放心,我这身体好的很。那你们先忙,我就不打扰你们了。”

    朱明道:“好吧,路上多注意,我们要回军营了。”

    看着朱明远去的背影,武大郎回到车里,让车夫尽快赶路去阳谷县。

    说起来武大郎和这阳谷县还是有不解之缘的,大朗光棍鸡在其他地方生意虽然也火,但是称不上火爆。到了这阳谷县就不一样了,第一家店一开业,除了早饭之外,不管是中午还是下午,来吃饭的人很多,几乎是没有空座子,饭店的光棍鸡是早就炖熟了的,等客人来了把鸡肉从肉汤里捞出来,炒一下,上菜的时间非常短。光棍鸡再配上几个烧饼,个别客人还要点小酒,由于量给的足,价格实在,来来往往的人都爱来吃。一天得需要上百只鸡,卖三四贯钱,净利润也有两贯。要知道小饭店能做成这样已经很好了,接连开了两家店生意都好,武大郎就策划开第三家大朗光棍鸡店。

    这第三家光棍鸡店位于阳谷县城东,旁边是王婆的茶馆。

    这家小店位置很好,面积也是不大,六十平米,刚好放下十张桌子。雇佣了一个厨子,两个伙计。其中一个伙计还很小,十六七岁光景,原来是在这街上卖梨子的,叫做郓哥,别看他年龄小,但是干活麻利。

    武大郎和厨子、伙计都是一身新衣服,兴高采烈的的。武大郎让郓哥儿挑起鞭炮放了,然后宣布大朗光棍鸡店开业了。

    旁边茶棚的王婆磕着瓜子,鄙夷的看着武大郎嘀咕道:“三寸钉子一样的人物也敢开店。”

    旁边茶客道:“王婆莫小看他,这县城已经开了两家店了,这是第三家店。”

    正说着还来了十多人,一个个衣着光鲜,不是坐轿就是骑马,有眼尖的认出来了来的不是别人,正是扈家庄商行的人,还有李家庄商行的人。

    王婆收起轻视之意,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拉拢一下武大郎。

    小店还得一个小掌柜,只是还没有合适的人选,武大郎临时担任。小店开业虽然没必要大操大办的,但是必要的庆贺还是需要的,也是为了宣传广告。

    醉天仙总店派来了两个人、李家庄、扈家庄商行的也派来了,附件的几个铺子也都过来凑热闹,反正午饭免费,准备了几十只大公鸡呢。

    王干娘一看来的人还很多,作为邻居面子上的事情还是要做的,王干娘包了两包点心,跟着人群过去庆贺,把礼物递给了郓哥儿,笑呵呵的对武大郎道:“大郎啊,我是隔壁的王干娘,开茶馆的。”

    武大郎道:“快点店里请,先喝茶吃糖果,等会有有酒菜。”

    “好好,好,大郎这生意兴隆啊。”王干娘嘴巴抹了蜜一样,说的武大郎很高兴。郓哥儿在阳谷县混的,自然知道这王干娘是个什么货色,但是毕竟是新店开业,作为一个伙计他也不好说什么。

    当天酒菜招待半价,生意还是满火爆的,一直忙到晚上许久这才掌灯打烊。伙计们下班就回去了,只有武大郎一个人留在店里后院。

    第二天天刚放亮,郓哥儿就到了店里,早饭虽然没有人过来,但是需要干的活也不少,打扫卫生,清理清理垃圾。武大郎也刚刚起来,作为大掌柜的这些粗活自然是不用干的,但是检查备货、各种食材还是需要的。

    王干娘看见开门,刺溜就钻过来了,笑呵呵的就往店后面走。

    郓哥儿道:“王婆子,你这是干什么?早上没酒菜卖的。”

    王婆道:“找你们掌柜的,你这小伙计,管的事情也真多,我自来寻找你家老板大郎,关你何事。”

    郓哥道:“你在外面等着,我去进去通报,哪里有你这样的,随便就往里闯的。”

    王婆被说的哑口无言,正此时,武大郎洗漱完毕从后院过来了。

    武大郎道:“原来是王干娘来了,不知道所谓何事啊。”

    王婆撇嘴道:“咱们是邻居,没事就不能来了吗?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,邻里之间应该多走动才是。”

    武大郎笑道:“说的在理,以后要多走动走动。”

    “大郎啊,我看你也没个房子,都是有身份的人了,整日里住在店里也不方便,不如这样后面胡同有处两进六间的院子,你去买下来,住着也方便。”王婆说。

    武大郎道:“王干娘好意我心领了,只是我孤身一人,住哪里都一样。再说我还打算多留下些钱,给我家二弟娶媳妇呢。买房的事情暂缓一下,将来肯定会请王干娘帮忙的。”

    王婆讨了个没趣,也不气恼,道:“那正好,我这人最会做媒人,将来给你家二弟找媳妇的事情包在我身上了。”

    “好,好。”

    又聊了会儿王婆子这才告辞,原来这王干娘虽然是开茶馆的,但是卖茶水赚不了多少钱,仗着人头熟络,做着这牙行的生意。日常里谁家有房子要卖要租都会来找这王婆,王婆别的本事没有,就是能说会道,再或者帮人介绍个媳妇,当媒人,一年也能赚上几十贯钱。

    武大郎也没在意,如今武松外出不知道去了哪里,武大郎考虑着等武松回来就给武松说个媳妇,也省的武松到处打架斗殴的。

    就在武大郎阳谷的光棍鸡店开业的时候,朱明在郓城也到了最忙的时候。

    农村习俗,过了小年基本就算是到年了,因此腊月二十三一过除了利国钢铁厂、利民木器厂、造船厂、制药厂之外,其他的作坊基本都全部放假了,为此还形成了一次小小的春运流。马车行实实在在的火了一把,就连水泊里的船家也小赚了一些钱。

    团练议事厅,朱明居中而坐,旁边军师武将的来了不少,大家都是乐呵呵的,朱明出手大方,年底奖金发的还是很足的,就连普通小兵每人都拿了三贯钱的过节钱。

    朱明道:“工厂可以都放假,可是军营不能放假,朱武指定个制度来,最少保留三分之二的士兵在,不可以大意。”

    朱武道:“没问题,咱这的兵主要是当地的,要是外的兵多就不用放假了。”

    “嗯,不过训练可以稍微的减少一些,但是不能懈怠。杜迁在吗?”朱明道。

    杜迁道:“在呢。”

    “明天开始你组织一百名包饺子数量的士兵包上五千斤饺子。”朱明道。

    朱武说:“饺子这东西还是现吃现包的好,包五千斤要好几天才吃完吧。”

    朱明道:“这不是咱们吃的,这是送给一些老弱的难民,还有郓城本地的一些家庭困难户的。昨天时文彬问我,过年了贫困家庭还发福利吗,我说发饺子。”

    李逵咧嘴大笑道:“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说,发饺子,这事情新鲜。五千斤饺子啊,多费钱啊。”

    公孙胜道:“不仅仅要送,而且还要送肉馅的饺子,不要怕花钱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为什么?”李逵道。

    公孙胜道:“哥哥从春天开始送斗笠、雨伞、种粮。夏季又送鸡鸭,冬天又送了柴火,现在过年刚刚好送水饺。”

    “好,就按照公孙先生说来的来,猪肉馅的水饺,一定要好吃。”朱明道。

    人多好干活,一天多时间水饺就出来了,依旧是兵分四路。朱明、时文彬、朱武,三人送郓城县本地贫困家庭,公孙胜送招募来的难民,送的对象主要是些孤寡老人,还有些病残人。由于人口少,各种情况都清楚,断然不会出现有钱人家会领到慰问品的情况。

    郓城团练的名声越来越好,军纪严明从不扰民不说,偶尔还帮村民修房子,打井,甚至是抗洪抗旱,军民关系也是极大的和谐,提起朱明,郓城百姓谁都知道他做的好事情,一个个交口称赞。郓城的变化让附近的巨野、任城、金乡三县的百姓都非常羡慕,虽然同为济州府,但是差别很大,很多百姓都下定决心农闲的时候来郓城打工赚钱。

    大年二十九就在大家高高兴兴过大年的时候一场瑞雪来临,整个齐鲁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。